据了解,这些标志中每一个标志都有一个颁发机构,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,有的甚至干脆连标准也没有。企业只要花钱,就能随时买到。绿色也因此变得真真假假,消费者难以辨别,成为新的消费欺诈手段。那么国家对此有何治理手段?又有何政策加以消费引导?《粤港信息日报》记者就此采访了ISO14020国际标准科技课题组负责人、著名环境专家夏青教授。
绿色标志到处可见
据夏青介绍,近十年来,我国市场上常见的、有影响的环境标志标识、绿色产品标识、环保产品标识不下十余种,这些标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,以及提高公众绿色消费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,但林林总总的“绿色标志”让消费者有点无所适从,且这些标志也难以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,无法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。
有鉴于此,我国已将“环境标志技术标准”列入重大科技公关项目,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规范目前极为混乱的绿色市场,消除绿色欺诈。课题组的工作就是要制订我国的国家方案、支持标准体系、监督管理规范和重要技术标准。
116项技术标准将推出
夏青表示,199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就颁布了ISO14020系列标准,这是一个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统一的规则。目前课题组就是根据ISO14020系列标准的Ⅰ型环境标志(ISO14024)要求,推出第一批共116项Ⅰ型环境标志技术标准,包括洗涤剂、纺织品、建材、家具、汽车等11大类。待国家批准后,这些标准将成为国家标准。
夏青强调,今后所有的环境标志不管叫什么名字,都将只有一个评价标准,那就是ISO14020系列标准。以十环为标志的中国环境标志已经停发。ISO14020拒绝垄断行为,政府不再介入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,任何机构只要得到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,都有资格开展环境标志的认证、验证和检测。